通版阅读请点击:
展开通版
收缩通版
当前版:04版
发布日期:
除却巫山不是云

  高考年代:2000 姓名:杨永亮 高中:西安中学 录取院校:清华大学 考后经历:2009年获得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。现在英国巴斯大学(《卫报》最新全英大学排名第5)计算机科学系任教。目前在所在研究领域发表论文20余篇,包括顶级期刊及会议论文10余篇,并多次担任国际著名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。
  高中班主任赵晨老师的微信头像亮起:“永亮,今年是高考恢复40年,能不能写写高考”。一时间感慨良多。如今虽然还在校园,但是地点从西安换到了英国,而角色也从学生变成了老师。高考,早已从我的生活中淡去,而“高考状元”这个身份,更是许久没有提起了。赵老师关切地了解我现在的生活,也夸奖了高中时那个“全面、学习好”的我。短短几句话,似乎已把我带回西安中学的校园,带回面对高考的那些青涩充实的岁月。
  1994年,我通过全省插班生考试,被西安中学初中部跨区录取。那个时候校址在还在西七路,我每天早上要骑车或者坐公交车1小时左右到学校。虽然距离远,但是父母全力支持。在我上初一的时候,为了安全起见,母亲更是会在周一周五不能免早操时陪我骑车去学校。当时重视高考,已经成为社会共识。
  1997年,我得以保送西安中学省理科实验班。刚来到这个高手如林的班级时,我也体会到了竞争的激烈,以及不能脱颖而出的失落感。高中生涯,努力才是硬道理,高二时,我终于将成绩稳定在前茅。高三开始分文理科,我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理科。冲刺高考的日子,有煎熬,也有充实感,同学之间有良性竞争,也有互相鼓励。几位携手奋战的兄弟,后来也成了一生挚友。
  我的高考,是在跨世纪的2000年。高考的那几个晚上,为了保证我的睡眠,父亲每晚都执着地“追杀”家里的蚊子。虽然我平时考试十拿九稳,但是在高考的考场上,还是出了一些小状况。考数学的那天上午,下着大雨。我没有了平日的从容,在最后20分钟时间里,还在焦急地答题。时间所剩无几,可是我还有最后一道大题没有完成。时间都耗在前面两道大题上了。那一年的高考数学试卷,一反常态,最难的题目并没有放在最后,反而出现在了前面。习惯了顺风顺水的我,被突如其来的状况搞懵了,手都不由自主地抖了起来。我努力告诉自己,别慌,别慌。遗憾的是,最后还是忙中出错,犯了一个低级错误。这一经验教训,倒是帮助我在以后的考试中,学会了“避难就易”———难题放在一边,先把会做的题做完。2000年的高考是3+2的形式,以标准分计分。标准分就是以全省最高分作为满分,其他人以此为标准算分。我幸运地拿到了五个科目总分的标准分满分,成为省状元,并且顺利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。
  毫无疑问,我是高考的受益者。她是公平公正的,让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改变命运。用现在的流行词汇来说,高考就像是渡劫,只有平日里潜心修炼,才能从容飞升上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