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版阅读请点击:
展开通版
收缩通版
当前版:04版
发布日期:
高考年代

  高考年代:2002 姓名:张键楠 高中:西安中学 录取院校:浙江大学 考后经历:后英国留学,留英工作生活近10年,目前长居伦敦,在金融行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,现就职于中国国际金融投资公司2002,韩日世界杯的那年2002,我们高考的那年2002,高考成绩从标准分变成原始分,从7月提前到没那么酷热的6月
  2002,高考后离开家,离开西安,开始大学学习,之后工作生活,越走越远,心却牵挂
  本以为15年后的今天回忆高考,会一切都是模糊,细细品来,却也忆起那么多珍贵的细节。
  1999年入校西安中学,受学校重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,和作为教师的父母放手式教育方式的影响,让我即使面对大众口中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’,‘决定人生命运’的高考,一直在高三来临之前,都没有那么紧张和沉重的感受。打基础,培养学科兴趣高一高二的两年,加上高三充满试卷,模拟考和晚自习高密度训练的一年,在2002年6月的那两天经历最后考验。
  高考那两天,每门考试结束之后同学会三三两两的聚集起来,讨论题目和作答,记得理科综合考后,大家谈起了最后一道27分物理大题,一位同学发现自己审错了题目,家长很担心的打断了我们的讨论,匆匆拉走了他,也提醒我们应该专注下一门科目的准备。即使在失误失分的情况下,这位同学还是考上了上海最知名的一所大学,当年在陕西省的录分线仅次于清华北大。后来在浙大也认识了遗憾失分的同学,高考影响那么重的27分,是青春的我们对自己努力付出和对未来人生影响的看重,而在毕业后拉长的人生时间轴线上去看,那仅仅是一个小的涟漪,而通过教育培养出优秀品质的人仍保持优秀,成才成事。
  我们那时候还是估分报志愿,成绩出来后,父母经历了复杂的情绪,先是一家三口激动的拥抱在一起庆祝,而清华北大分数线出来后,发现成绩超线,却遗憾失之交臂,似乎变成了高考后多年父母口中的遗憾。后来我从浙大招生王老师那里第一次听说了竺可桢学院,并且拿到了参加入院考试的资格,那个暑假,没有完全卸下备考的状态,继续为竺院的入学考试而准备,而后考入理科班,和很多全国各地的优秀同学同窗,而今也在全球各地不同领域,从业贡献。
  那年高考提前到了6月,而浙大因搬入新校区比一般高校开学晚,直到10月左右,那个漫长的暑假,却是高考后至今15年和父母朝夕相处最长的时光,现在回忆起觉得异常珍贵。
  又到一年高考季,这些年教育选择的多元化,似乎高考对未来命运和人生成功的影响减少了一些权重。而高考作为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,却仍然拥有着自己特别的意义:
  高考是赛场,我们全力以赴
  高考是成长,我们磨练意志
  高考是别离,我们离家独立
  高考是启程,我们遇见未来